开篇提示·阅读本文(滑动3秒)可获得2个积分
一、市场背景
近年来,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曾一度受到学校、家长和学生的广泛欢迎。然而,2025年的市场数据显示,中小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数量明显下降,而课外补习班、兴趣班等教育消费依然保持较高热度。本报告从经济因素、市场需求、政策环境及消费者心理等角度,分析研学市场遇冷的原因,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。
二、研学市场现状分析
1. 经济因素:家长消费能力与教育支出结构调整
- 家庭收入增长放缓: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,部分家庭可支配收入增长有限,教育支出更加谨慎。
- 教育消费优先级变化:家长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学科补习、竞赛培训等“刚需”项目,而非非刚需的研学活动。
- 研学成本上升:交通、住宿、课程设计等费用上涨,导致部分家庭认为“性价比不高”。
2. 市场需求变化:新鲜感下降与同质化严重
- 研学内容缺乏创新:许多研学机构提供的线路(如博物馆、科技馆、红色教育基地等)多年不变,导致学生兴趣降低。
- 重复消费意愿低:部分学生已参加过多次类似研学,家长认为“去过了就没必要再去”。
- 个性化需求未被满足:新一代学生更希望参与定制化、深度体验式研学,而非传统“走马观花”式参观。
3. 政策与安全因素
- 学校政策收紧:部分地方教育部门对校外集体活动审批更加严格,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积极性降低。
- 家长安全顾虑:近年来研学安全事故的报道增加,部分家长对校外活动的安全性持谨慎态度。
4. 竞争替代:补习班与线上教育的冲击
- 应试压力仍然存在:尽管“双减”政策持续推进,但中高考竞争依然激烈,家长更倾向于选择提分效果更直接的补习班。
- 线上研学兴起:VR博物馆、云游学等数字化研学方式吸引部分学生,替代了部分线下研学需求。
三、研学市场未来发展趋势
1. 产品升级:从“观光”到“深度体验”
- 开发主题化、沉浸式研学课程(如考古发掘模拟、AI科技实践、非遗手作等)。
- 结合乡村振兴政策,推出乡村研学、自然教育等差异化产品。
2. 精准营销:针对不同家长群体的需求
- 对“教育投资型”家长,强调研学对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(如领导力、团队协作能力)。
- 对“兴趣导向型”家长,推出小众主题研学(如天文观测、海洋生物探索等)。
3. 政策借力:与学校、政府合作
- 争取纳入地方素质教育扶持项目,降低家长经济负担。
- 推出“研学+公益”模式,增强社会认可度。
4. 科技赋能:线上线下结合
- 利用AR/VR技术增强互动性,吸引数字化一代学生。
- 推出“研学后服务”,如线上分享会、研学成果展示等,提升家长满意度。
2025年研学市场遇冷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而是经济、需求、竞争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。未来,研学机构需从产品创新、精准营销、政策合作和科技应用四个维度突破,才能重新激活市场。
建议方向:
✅ 开发稀缺性研学产品(如跨省/国际研学、高端科技实践营)。
✅ 强化研学成果可视化(如颁发证书、记录成长档案)。
✅ 推出“研学+补习”融合模式(如“科考研学+科学实验辅导”)。
只有顺应市场需求变化,才能让研学旅行重新成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选择。
报告撰写:教育市场研究团队
日期:2025年7月